云锦莲花闹历史悠久,始于清光绪年间,最初是艺人在街头“敲牛骨打砖”的即兴演唱,经过历代发展演变而成,是云锦一带广泛流传的汉民族戏曲艺术形式。
云锦莲花落演出形式灵活自由,唱词通俗易懂,唱腔朴实流畅,早期用于流浪艺人沿门乞讨,参红白喜事演出等活动。其唱词多信口编造,无固定内容,演唱亦无固定基调。直到民国初期时云锦莲花闹才逐渐形成了有体系、有套路、有故事情节、有固定唱腔的演出。它可一人演唱,也可二人对唱,或多人演唱。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,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,具有滑稽、夸张、讥讽、幽默的特点,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浓郁。演唱时,艺人左手执两片大竹板,左手执五片小竹板,边打边唱。文词以七字句式为主,偶尔也穿插十字句或五字句。主要唱腔有“十枝梅”、“西腔”、“小调”几种类型,每种唱腔中又有若干“板式”变换每个段落,均伴以衬腔衬词。演出时,配以有二胡、快板等乐器伴奏,场面气氛热烈,极大地增强了莲花落的表现力。
云锦莲花闹既是一种民间戏曲艺术,也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。它的结构完整、特色鲜明,泥土气息浓厚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。目前,云锦莲花闹就其成因和发展来看,生存和发展空间较小,展示范围狭窄,还不能为众多的人知晓。亟需深入挖掘、保护和传承。 |